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作者:周亦秀 營養師
炎炎夏日,只要走在路上就會開始流汗,悶熱潮濕的天氣讓人感到食慾不振、對事物提不起勁,這時候很多人會想吃一些冰涼消暑的食物或餐點,例如生菜沙拉、夏威夷碗、涼拌米線、涼麵、生魚片等,或是來杯消暑的冷飲或冰品,但攝取大量生冷食物會讓消化道蠕動變慢、影響代謝,而且因為夏天氣溫、濕度高,容易導致細菌滋生,若食物處理時保存溫度不當、未經充分消毒,就容易吃壞身體。
如果你曾經有因為吃到不乾淨或是不新鮮的食物,而感到身體不適的經驗,一定非常能夠了解那有多煎熬!根據台灣食藥署歷年統計資料,每年的5月到10月都是高峰期,最常見的細菌包括海鮮中的腸炎弧菌,如果喜愛生魚片或是未煮熟海鮮的人要特別注意!還有存在於生菜沙拉、冷飲冰塊、未煮熟肉類的大腸桿菌,與生蛋的沙門氏菌,萬一不慎吃到這些被細菌污染的食物,會讓消化道受到刺激,出現許多不適症狀。
為了預防這樣的狀況,在食物處理和保存可以注意這五點「要洗手、要新鮮、要生熟食分開、不要保存在7~60度的危險溫度帶、食物徹底加熱到中心溫度70度以上」,就能在夏天吃得消暑又安全。
除了外在食安把關,我們的內在身體也要做好基礎打底,有好的消化道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,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夏天的實用方法:
過度飢餓下,容易狼吞虎嚥吃下過量食物,因此最好固定吃飯時間,定時定量讓消化液穩定分泌,減少消化道負擔。
我也建議在餐點中加入幫助益生菌生長的食物(益生元),例如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秋葵、木耳、菇類、穀物等,以及含有好菌的優酪乳、泡菜、味噌,每餐至少攝取一碗蔬菜、每天吃兩拳頭大水果,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蔬果可以獲得多元的植化素和維生素、礦物質,充足的蔬果是養成健康消化道好環境的第一步。
很多人會邊吃飯邊講話,或是吃飯吃很快,這些都會容易導致不好消化、出現飽脹不適感。記得要細嚼慢嚥,咀嚼過程會讓口腔分泌足夠澱粉酶讓食物充分被分解,餐間也不要喝太多湯湯水水,喝太多液體會讓消化酵素被稀釋,延長消化時間,並記得平時飲食減少辛辣、油膩、重口味的食物,可以減少消化道刺激。
飯後如果持續坐著或躺著容易造成多餘囤積,久坐習慣也容易讓代謝變差,建議大家飯後可以起身散步10-20分鐘,對促進消化道蠕動有好處,可以促進排便、減少不順暢的狀況。
此外,我自己也會每天固定補充益生菌,很多人會覺得益生菌是不順暢時才要補充,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,在平時做好基礎好菌打底非常重要,建議養成長期固定補充的好習慣,才能讓益生菌成為消化道神隊友!
K21代謝菌株除了能夠幫助消化順暢、促進代謝,國際期刊證實它還有幾個很重要的幫助:
🔬 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
🔬 增加消化道長度,讓養分吸收效率更好
🔬 幫助維持消化道菌群生態:增加益菌、減少壞菌含量
從根本守護你的消化道健康,不受夏日壞菌侵擾。不只是調整體質,更是你消化道穩定的第一道防線!
延伸閱讀:努力飲控、運動,身體依舊沉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