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吃不停,真的是嘴饞嗎?
作者: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
本篇轉載自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B粉絲專業貼文
也許,我們有的不是「癮」,而是「隱」?!
當我們面對「忍不住吃」的情境時,常常會不自覺地為自己貼上「我是不是食物成癮了?」的標籤。
然而,進一步了解各種與「吃」有關的心理現象,我們就會發現,這背後可能有更複雜也更需要被理解的現象出現在我們身上。
這篇文章,我想帶你釐清四個容易混淆的概念:情緒性進食、食物成癮、進食成癮與飲食障礙。它們看似相近,實則在動機、頻率與嚴重程度上各有不同。
一、情緒性進食:用食物安撫情緒
這是最常見、也最容易被誤認為「成癮」的進食型態。
當我們感到情緒低落或孤單、難過、無聊時,經常會自動開啟一種熟悉的應對策略——吃東西。
這時的進食動機並非來自生理上的飢餓,而是一種「心理的空虛」,需要某種安撫。
而高糖、高油、高鹽的食物,正是獎勵系統最直接的酬賞來源。
它讓我們「好像好一點」,但其實並沒有真正解決情緒問題。
情緒性進食不是病,也不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。
它反映的是我們對自己情緒的理解與照顧能力仍在練習中。
二、食物成癮:被某些食物「綁住」的感覺
食物成癮(Food Addiction)通常是針對某些特定類型的食物——像是甜食、含糖飲料、炸物等,出現強烈的渴望與失控感。
研究指出,這些高升糖、高油脂的食物會激烈地活化體內的酬賞迴路,讓人一吃就感覺「爽」,而一停就渾身不對勁。
與情緒性進食不同的是,食物成癮可能不一定與情緒有關,而是一種習慣性、重複性的反應。當一個人一次又一次地進食這類食物,會逐漸形成依賴,甚至演變為對這些食物的成癮。
三、進食成癮:吃東西這個「行為」才是癮頭
進食成癮(Eating Addiction)與食物成癮不同,它不是對特定食物上癮,而是對「吃東西這個行為本身」產生成癮現象。
這種狀態下,不論吃什麼,花生醬或是冰淇淋都可以,只要能吃東西,就會感覺心情比較穩定。有些人甚至會進入一種自動駕駛模式,不自覺地打開冰箱、拿起食物、囫圇吞棗。
進食成癮更多時候與情緒自我調節困難有關——吃變成一種暫時逃避感受的方式,也是一種短暫獲得「掌控感」的來源。
四、飲食障礙:當吃與不吃都成為控制的手段
飲食障礙(Eating Disorders)是一個更嚴重也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的範疇。
這類型狀況的核心,常常不只是食物,而是自我價值、身體意象、自我控制感與情緒調節的深層議題。患者可能透過極端的節食、催吐、過度運動或反覆暴食,來應對生活上的種種困擾。
飲食障礙常常伴隨自我貶低、罪惡感、社交退縮等情況,嚴重時甚至會危及身心健康,需要跨專業團隊的介入與陪伴。
而我在這裡最想告訴你的是:別急著給自己貼標籤,先學會聽見心的聲音。
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時候,用「吃」來照顧自己。但在自我懷疑與責備之前,也許可以先問問自己:
「我現在是真的餓,還是感覺不太舒服?」
「我想吃這個東西,是為了什麼?」
「除了吃,我還有什麼方式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?」
與其急著貼上標籤,我們更需要的是理解——理解自己的狀態、情緒與需求,然後再慢慢學會用更多元、更健康的方式來照顧那個正在呼喊的自己。
因為,能夠溫柔地理解與照顧自己,正是與食物重新建立健康關係的第一步。
想了解更多,歡迎追蹤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>> (點此追蹤)
▼ 推薦給需要輕鬆舒暢的你 ▼